如何健康喝茶?茶叶重度爱好者必看!
先熟记我花费几个月整理的喝茶口诀:
**宜温不宜热,宜发酵不宜青;
宜旧不宜新,宜熟透不宜生;
宜早不宜晚,宜茶点不宜寡;
宜淡不宜浓,宜适量不宜多。**
花几个月时间,不是说内容很难,是为了让这几句话对称好记,我修改了好几个版本。
如果有更好的表达方式,请私信我,我再修改。
一、我来解释下口诀。
1. 宜温不宜热。
很容易理解,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。
我们的食道黏膜其实非常“娇嫩”,厚度仅有0.5-1毫米。
据我查询,有实验数据显示,温度伤害梯度:
50~60℃:黏膜开始出现可逆性损伤
65℃: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致癌警戒线
70℃:接触[1]秒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
75℃以上:立即导致黏膜表层细胞坏死脱落
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发布报告指出,65℃以上的热饮,可能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风险。超过 65℃的热饮被列入了2A 类致癌物名单。食管黏膜脆弱娇嫩,正常耐受温度为40℃~50℃。
喝茶,不要着急,不妨等上2分钟。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,不也是如此么。
2. 宜发酵不宜青。
如同香蕉、柿子,要放熟了才更好吃,也不伤身体。
后发酵食品,发酵不仅仅指熟茶,也包括红茶、青茶(乌龙)、陈放后的老茶等。
多少茶业同行、普洱茶的超级发烧友,喜欢新生茶的浓、烈,喜欢苦后回甘,长时间喝这样的茶,身体不少喝出了问题,喝茶影响了健康,得不偿失。
青,指生冷和青杂,新做出来的绿茶有青杂,没做透的新生茶,生冷严重。
我们多喝发酵茶、后发酵茶,身体的寒凉会少摄入很多。
3. 宜旧不宜新。
茶其实都会越陈越香,这个香不仅仅指口感香气,也指更温顺、更不刺激,喝起来让人更舒服。
龙井大家都追新,但做龙井的老师傅会告诉你,新做出来的龙井茶,也不要马上喝,需要摆上一个月喝会更好。
普洱茶的老茶,有大量的受众,不少喝新茶出问题的茶友和同业人员都把老茶当做首选茶。
不仅仅是普洱,红茶、乌龙,喝有年份的,也别有一番滋味,也是越陈越“香”的。
有人说熟茶养胃、不湿寒,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,没有茶养胃吧,只是说刺激性少,很多低端熟茶一样刺激性大、寒凉,喝年份久的会好很多。
4. 宜熟透不宜生。
要多喝熟透的茶,不要喝夹生的茶。我这几年和一些中医师傅合作,来解决茶的寒凉问题。在测试过程中,发现市场端99%的普洱茶都是偏寒凉的,脾胃运化力不够,就容易喝出问题。熟透的茶,呈温性,新茶也是可以喝的。
熟透,不是说熟茶做透,是指所有茶都要做熟做透,包括生茶、红茶、白茶等。
关于普洱茶的熟透,我写过不少文章,延伸阅读请查阅我的《纸上谈茶》其他文章。
福建人长期喝茶,不容易出问题,是因为他们主要喝的茶都是烘焙过的青茶,铁观音、乌龙都是要烘焙的,烘焙是一种可以让茶快速热化的熟透动作,烘焙快速让茶不寒凉。这几年,轻火的青茶开始流行,也要引起注意,轻火如果制茶师傅经验不足,没做熟透,一样会导致身体湿寒。
5. 宜早不宜晚。
对于喝茶,也有个体的耐受性。部分人晚上喝茶会影响睡眠,导致失眠,喝茶的时间距离入睡时间越近,影响越大。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茶生物碱,具有强心、利尿、兴奋神经的功效。这些物质会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,增加大脑细胞的活跃性,此时我们身体就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,对于睡眠就有了一定的影响,容易导致失眠。
长期喝茶的人,如果晚上喝一杯茶,有利于消除疲劳、改善睡眠。那么这类人群晚上可以喝茶,可安排在睡前3-4小时喝茶。晚上喝茶,应喝清淡的茶,并选择发酵比较充分、刺激性较弱的茶,比如熟茶、红茶、乌龙和老茶等。
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喝茶最好在早上、中午,晚上不喝或少喝茶。
6. 宜茶点不宜寡。
茶与茶点的搭配,自古有之。
寡茶,指只喝茶不吃茶点,很多人受不了。
边喝茶边吃点点心,增加喝茶的乐趣,也能避免喝茶过猛,导致茶醉。
这也是茶点发展迅速的原因。
合适的茶点,可以配合茶汤,不会掩盖茶本身的滋味。
常见的茶点有瓜果、糕点、糖果、葡萄干等。
7. 宜淡不宜浓。
《菜根谭》有云:醲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。
淡茶能保留茶叶中的有益成分,快乐喝茶,又不会摄入太多刺激物质。
茶多酚、儿茶素等抗氧化成分,在淡茶中依然有;咖啡因含量低,不容易让人心慌;淡茶对胃的刺激小,适合大多数人,特别是老年人肠胃功能下降的状态。
茶其实更像是一种“功能型水”。
很多高端的食材往往也是淡的,就像深海的海鲜、生鱼片,吃得到的大海韵味和清甜,把这些食材做成川味,先不说好不好吃,就说会不会暴殄天物?
淡而不淡,这是我经常强调的好茶滋味。第一个“淡”是指口感清淡、不刺激,第二个“不淡”是指汤感紧实、圆润、滋味丰富、韵味十足。
不要喝浓茶,淡茶挺好。
8. 宜适量不宜多。
根据我的观察,敏感体质的茶友,每天喝一泡茶,不要晚上喝,是对身体没多大影响的。
大多数人,每天都可以喝两泡茶,都是没有多大影响的。
每天泡茶的冲泡次数没有限制,好茶的尾水可以一直泡,尾水清甜、甘、平和的感觉非常美。
特别喜欢茶,茶也比较好,可以多喝几泡,但请注意:
茶不能替代水,茶只是水的有效补充。
二、写给需要试茶的你。
资深茶友、茶行业从业人员,需要试茶,更需要控制。因为工作是茶,很多人需要长期试茶、品控,没办法,就是要喝,有时候一天几十种茶。这也是有技巧的,我拿自己举例,前期普选试茶,茶停留在口中,只试味不咽下去,吐掉,这样就不容易让身体受伤。
三、题外话。
喝茶是可以健康的,但需要有序喝茶,不要喝浓茶,不要多喝。
我们从小就会吃饭,也应该会喝茶。不要迷信这些茶大师,你崇拜他们,他们盯着的是你的钱包。
要相信自己,如果某款茶让你不舒服,就不要喝。
茶再贵、再老、再有名气,闻起来呛鼻,喝起来不舒服,这样的茶就应该丢掉。
喝进去的茶,是拿不出来的。
健康喝茶!
这是我《纸上谈茶》系列的第三十九篇文章,点击查阅更多《纸上谈茶》文章。